文化走访| 从零开始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机遇与挑战并存
最近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时间被打乱了,橙子君不想错过你,想把最好的推送第一时间分享给你!你只需要点击右上角“...”,然后点击“橙新聞”,再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就可以啦~
“我们读大学的时候,通常第一次离开香港去外地旅行,目的地总会选择北京。”
吴志华回忆,1981年的那个冬天,“落很大雪”。他和同学们在冬雪后的故宫漫步,惊叹于这座六百年古都,经时间磨洗,仍能给今天的人们以启迪,以慰藉。
三年后,吴志华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毕业,做过几年教师,后转去区域市政局工作,接手的第一个项目,是位于大埔的铁路博物馆。从那之后,他的不少工作均与博物馆建设及策展相关。
从2007年轰动一时的国宝《清明上河图》来香港展出,到2010年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吸引超过九十万市民入场参观,再到2012年康文署与故宫博物院合办的“颐养谢尘喧——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园”以及2013年的“国采朝章──清代宫廷服饰”展览,时任康文署副署长的吴志华作为这些广受欢迎展览的策划人之一,对于北京故宫、对于中国历史的兴趣愈见浓厚。
两年前,当正在建设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全球招聘馆长时,吴志华没有怎么犹豫就放下工作三十余年的政府公务员职位,击败逾十位应征者后获选。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建设项目,将在香港文化长远发展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吴志华如是说。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自2017年启动,至去年7月大楼结构竣工,预计将在2022年7月开幕。在吴志华看来,建设一座新的博物馆,从来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所有事情都要从零做起”。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同意以故宫命名的项目,也是西九文化区内建造的另一个国际级博物馆。
吴志华身为馆长,固然因分享北京故宫展品、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交流与艺术普及活动而欣喜并期盼,对于文物在馆内的展示方法、文创产品的开发,以及如何吸引年轻一代观众入场欣赏中国文物等,均需审慎思考。
如今,如果你路经尖沙咀海畔,一定不会错过这座极富中国古代建筑特色的博物馆。按照吴志华的介绍,香港故宫楼高七层,占地约13,000平方米,拥有一个面积达7,800平方米的展览厅,以及文创书店、演讲厅和图书馆等配套设施。
明年7月开馆后,我们将在博物馆中见到北京故宫的800多件传世文物,以及来自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多元藏品。
“故宫的文物、故宫的建筑,并不是死物,全部都有生命。”吴志华尤其看重博物馆与当下、与在地社群能否建构密切关联。
在他看来,今时今日的策展人、博物馆工作人员、艺术史学者乃至观者,不妨试着为故宫文物赋予意义,令到那些流转千百年的文物与你我当下的生活互动。
透过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往来与互动,文化的价值方得延续,这是香港故宫,也是21世纪博物馆的使命所系。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外观设计图。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当被问及对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愿景,吴志华谈到三个词:创新(innovasion),无限(infinity)与包容(inclusion)。
关于创新,既是策展手法的创新,也是传播方式的创新。互联网时代,吴志华尤其关注糅合传统文化与新兴科技,一方面以多媒体的、创意多元的方式,展示中国历史文化,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藉助社交媒体和数码技术的力量,将故宫文物“带出馆外,带入社区,带去世界”。
关于无限,涵括地理空间的无限,也关乎想象与跨界互动的无限可能。
吴志华期待香港故宫的展览和相关活动等,不必局限于过往以考古学和美术史为重的单一演绎及呈现方式。
而是尽可能多的跨学科、跨媒介、跨地域,既面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美,亦藉助多元文化背景的策展人团队,将海外备受瞩目的展览和展品引介至香港故宫。
关于包容,吴志华强调香港故宫“绝不会单打独斗”,而是希望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邀请不同界别、不同背景的公众来参与、传承、解释乃至创新故宫文化。
他亦乐见,香港、内地及海外设计师以香港故宫藏品和中国历史文化为灵感,设计文创产品,以探掘青年艺术家潜质,并凭借其活力、才华与视野,为香港故宫内历史悠久的藏品带来新鲜别致的观感。
包容不仅指向不同界别的艺文从业者,更指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我们希望促成文明的对话,推动文化多样性,令到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吴志华说。
这让我想到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曾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什么能阻挡春天。”
在疫情尚未缓和、逆全球化声浪渐起的当下,希望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落成及开馆,将如你我所愿,糅合历史与当下,促进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令到中国与他国的文明,借由香港这个东西交融的平台,美美与共,互为镜鉴。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吧~
邀你点击阅读原文来b站一起玩